珠三角首遇“转型阵痛”理智应对
去年年底以来,一股以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为主角的“企业外迁”传闻甚嚣尘上。
企业焦虑,专家发问,而政府也在积极地出面应对、澄清。
在资源告急、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日益上涨的大背景下,珠三角企业到底有没有外迁?外迁有多严重?他们是“连根拔起”彻底迁出,还是扩张性外迁重新布局生产环节?
改革开放30年来一路高歌猛进的珠三角制造,眼下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变动。
一方面,是一些鞋企关门、玩具厂歇业、塑料生产线远走他乡;另一方面,是世界500强不断入驻,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中心落户……本报记者近三个月来的调查表明,由于企业优胜劣汰加速,珠三角这一“世界工厂”,如今正面临产业转移、升级换代的痛苦转型。
企业优胜劣汰明显加速
仿佛是一夜之间,珠三角的产业转型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舆论的焦点。
话题从珠三角的一些企业关闭开始。最引人瞩目的,是东莞一家叫“常登”的鞋厂,鼎盛时期曾有数千名员工,但去年底却关门大吉。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介绍,集中在珠三角的五六千家制鞋企业,目前已关闭或面临关闭的,至少有一两成。
成本上升被认为是此次“鞋企风波”的主因。东莞一位多年从事制鞋的企业家向记者分析:人工成本较六七年前上升了五成,原材料则上升了两三成,再加上欧盟的“反倾销”,很多企业无力再撑,或关闭,或选择迁往成本较低的湖南、江西。
不仅仅是鞋厂关闭。同样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家具、玩具、仪器仪表、塑料、服装等,也相继被爆出搬至内陆省区,甚至远走越南、柬埔寨。香港工业总会预计:珠三角数万港资工厂中,今年将有10%停产,“比率可能是20年来最高的”。
多位珠三角研究专家表示,一直存在于珠三角的企业优胜劣汰趋势,去年以来已明显加速。
“大量外迁”或言过其实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
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东莞科创投资研究院院长林江就认为,被传闻关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是由于成本上升暂时歇业,走不走,“企业其实仍在观望”。
统计数据更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对竞争激烈的珠三角来说,企业的生死存亡早已是一种常态。以东莞为例,1978年以来共批准3.3万家企业,但现仅存1万家,30年间平均每年有700家企业自然淘汰———按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的说法,2007年东莞关停企业才900多家,“属正常现象”。
而广东省外经贸厅在深入珠三角调研后也认为,几个月来一度甚嚣尘上的“企业大量外迁”言过其实。调研显示,2007年广东搬迁外商投资和来料加工企业仅244家,而珠三角目前仅港企就达4.3万家。
首次认识到全球化残酷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年年有企业搬迁和关闭,为何此番却掀起如此轩然大波?
“珠三角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跟踪珠三角经济发展近20年的《经济前沿》主编封小云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在全球化浪潮中一直顺风顺水,但今天却第一次认识到全球化的残酷。
30年来,以欧美日及亚洲“四小龙”为雁阵的全球产业转移,至少经历了三波浪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以服装、制鞋、玩具为代表的轻工业;90年代中期之后,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业;而2000年以后则是重化业。
由于区位、土地、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珠三角顺利抓住了前两波产业转移,从而也实现了从桑基鱼塘到轻纺、从轻纺到IT的两次产业升级,由于各项资源的相对充裕,“旧的不去,新的照来”,珠三角几乎没体会到转型的任何痛苦。
“但这次转型却大大不同。”封小云分析说,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重化产业所亟需的土地资源限制,让珠三角特别是深莞等核心工业区,已不可能再无门槛地接纳外来投资。
怎么办?腾笼换鸟。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
对作为投资高地的珠三角来说,走了麻雀,能否引来凤凰?对作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企业群来说,大量中小企业外迁,是否会中断产业链?而对这里数以万计的企业来说,如果外迁,几年后是否同样会遇到成本上升的问题?……
“在资源告急、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及环境、税收等各项外贸政策从紧的大背景下,所有这些压力、焦灼和选择就会交织在一起。”著名区域问题专家、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认为,对珠三角和珠三角企业来说,这种叠加效应就构成了眼下的“转型阵痛”。
产业升级谋求重新定位
但浴火往往是凤凰重生的序曲。
在珠三角调研时发现,从全省到各地、从政府到企业,在产业升级中谋求重新定位,已渐渐形成同声合唱。
“合唱的基调,应该是科研创新和建立自己的品牌。”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副院长郭万达博士说,成功的先例,在珠三角本身就可以找到。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就曾因为成本上升,遭遇第一波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工业增加值一度出现负值。阵痛之后,深圳开始崛起华为、中兴、比亚迪和腾讯,而原先的华强北和上步等工业区,也摇身一变为中心商业区。
“向产业链上游做研发,向产业链下游做品牌。”丁力分析说,全球化生产,就是一直像候鸟一样,寻找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过去,珠三角曾代表“成本优势”,在顺应全球化浪潮而得益;现在,当我们的成本也上升时,在认识到全球化残酷的同时,更要积累新的竞争优势。
转型,已是一种共识。广东省政府和香港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小组。在刚刚举行的全国“两会”期间,省长黄华华指向明确:做好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和升级,首先就是要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和科研力度,创造更多的自主品牌。
作为加工贸易企业集中区的东莞,当地政府发出“与我们一起转型成长”的呼吁,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拿出10亿资金,支持企业发展研发和品牌,同时转攻内销市场。
事实上,珠三角已开始了这样的悄悄转型。比如跨国公司500强不断入驻,再比如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中心落户。有些地区甚至明确表示,要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智”。
在深圳,号称全球“代工大王”的富士康,也祭出“科技富士康”口号,聘请5000名国际工程师做研发并推出自己的品牌。
而一直只有三家上市公司的东莞,由于发展内销市场,目前排队上市的企业达56家。更令人关注的是,2007年东莞企业内销税收首次超过100亿元。东莞市政研室副主任卢汉彪说,“对东莞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曾是日本、韩国和港台地区面临的难题。作为内地产业发展先行一步的珠三角,无可避免的“转型阵痛”,只不过来得更早一些。但更早,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人们关注珠三角,人们祝福珠三角。
· 我四家会员企业通过欧盟日用陶瓷反倾销新出口商复审 | |||
· 废瓷100%再利用 ,景德镇国内首创废瓷回收新工 | |||
· 告别营业税,拥抱增值税新时代 | |||
--------------------------------------------------- | |||
· 美国税改后,世界会怎样? | |||
· 港口反垄断降低进出口物流成本 | |||
· 出货注意!法美俄等多国海关有新规定, | |||
--------------------------------------------------- | |||
· “一带一路”专利保护的新思考 | |||
· 阿根廷发布对华陶瓷卫生洁具反倾销初裁 | |||
· 欧盟日用陶瓷反倾销案期中复审公告 | |||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即时资讯 |
本月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