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制造业成本困境调查
2006年2月7日,广州市海珠区一城中村,一家小型工厂的招工人员背着招工宣传牌到处寻找工人。
珠三角制造业遭遇高成本之痛
“民工”荒导致用工成本上涨;东莞、佛山两地制造业在不断提高的成本重压下,纷纷迁往越南或内地。
珠三角简介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
编者按
珠三角,中国民营经济的摇篮,曾经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种种光环曾环绕着这块毗邻港澳的土地。过去的20年间,那块土地意味着鱼跃龙门的机遇,曾经成为内地乡下考不上大学的年轻人的出路之一。
然而去年今岁间,《劳动合同法》实施、人民币持续升值、节能减排要求、外贸出口政策调整、用工荒、有毒玩具风波等等事件没有一件逃离过这个区域,种种困境之下,珠三角去向何方?
为此,3月下旬,记者走访珠三角各地,实地采访各个企业,了解到他们的痛楚,也知晓了他们的希望,也触摸到珠三角企业整体升级前夜的转型萌动力量。
半月间,所获颇丰,但不过窥豹一斑。离开我们观察的珠三角还在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似乎找到了大的方向。
“民工荒”后的摸索升级
东莞篇
三月末的一天,深夜十点多,广州白云机场最后一班直达东莞的大巴车将在一个小时后到达东莞。行车途中,珠三角遍地的企业厂房中的灯光把高速公路照耀得五彩斑斓,在这里已经分不清楚城乡的区别,过去稻香虫鸣的珠三角腹地都变成了片片厂房,将东莞和广州连成一片。
拥挤的高速路在昭示着整个珠三角的富庶,同时也暴露出珠三角发展的资源危机。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让珠三角的各方资源达到了其所能承载重负的临界点,现在所经历的可能就是珠三角经济大转型的前夜。
困境 家具企业几天走了200多员工
台升家具公司在东莞基地,在几天的时间就走了200多个员工。记者在珠三角采访时看到,几乎全部工厂都挂出了大量招工的横幅或者广告牌。
3月28日,东莞大岭山镇,台升家具。这家家具企业在东莞发展近20年,2005年已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号称世界第二大的家具生产企业。年报显示,2006年台升的营业额达到5.8亿美元,外界曾有说法,台升每年外销家具额达6亿美元。
3月28日当天台升东莞基地负责人办公室内并不如往常一样的平静,一批一批的工人鱼贯走入负责台升东莞基地的刘汉民的办公室,这些人是来谈离职补偿的。
下午一点半刚刚上班不久,十几位员工在刘汉民的办公桌前围成一圈:“刘总,我们必须今天决定辞职吗?”一位年轻的女工问道。“必须今天决定,如果今天不决定,我们就开始按照新的劳动法签约,以后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了。”刘汉民回答得很干脆。
一批员工走出刘汉民的房间后,又一批员工再次进来,刚开始很稳重的刘汉民也有些急了,“厂子里面不是已经贴出通知了吗?有什么问题看那个通知啊。”刘汉民说道。这时刘身边的电话又不合时宜地响起来。电话是另外一个厂方负责人打来的,该负责人告诉刘汉民,当天有100多个员工要辞职,刘则在电话里指示:辞职的一个不留,一了百了,四月份重新补充员工。
可是记者在珠三角各地采访时看到,几乎全部工厂都挂出大量招工的横幅或者广告牌,有的干脆提出高福利待遇的招工,春节已经过去将近两个多月了,招工难似乎仍然没有解决。而台升预计四月份再次补充新员工,能否顺利,谁的心里也没有底。
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家具行业不景气,东莞基地员工已从5000人削减至3000人左右。
4月1日,台升家具的财务经理告诉记者,东莞基地这几天共走了200多个员工。不过他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人员流动。
但这家世界第二大的家具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工人流动问题,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政策调整、出口退税调整、市场萎缩、原料价格上涨等等因素已将该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大压缩,在台升内部,所有人都料定2008年是台升的“严冬期”,并且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严冬期将会持续多久。
感到日子难过的不仅仅是工厂投资方,在东莞打工的很多外地人也感觉到压力。在东莞大岭山镇另外一家企业打工的湖南常德人林某告诉记者,现在东莞大量的企业迁到外面去了,他的老乡很多都是到东莞来打工的,而可能因为东莞政府天天说的调整产业结构还是什么原因,把这些鞋厂、纺织厂等安排到距离东莞市区很偏远的地方去,所以造成员工去市区的交通成本很高。
极端 部分台资企业撤离东莞
据记者调查,台资企业消失的形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突然离开,有的是到越南设厂,有的是转向内地,留在东莞当地的企业则力图转型,做品牌,转向内销。
熟悉东莞企业的当地人士告诉记者,东莞企业数大概3万左右,台资、港资合起来大概占东莞企业的一半,台资大概8000家左右。一位已经在外地设厂的台商告诉记者,最近大概有2成左右的东莞台资企业在东莞消失。
消失的形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突然离开,有的是到越南设厂,有的是转向内地,留在东莞当地的企业则力图转型,做品牌,转向内销。但这需要强大实力和时间做支撑,一些规模小,过去拼低廉劳力成本的中小台资企业多半熬不过这个严冬。
企业老板卷款而逃的事件大概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并延续至今。
2007年6月8日,东莞市凤岗镇一家名为晔盛电子的台资工厂倒闭,拖欠100多家供应商货款,估计余款达到四五个亿,老板消失。
据当地一位该公司的债权人透露,这家工厂是台湾奇克科技生产工厂,而奇克科技母公司为全球鼠标键盘行业第二大制造商。
据晔盛电子的一位债权人介绍,公司在倒闭前曾放出风来,说“双飞燕”曾经欲收购该企业,后不了了之。
不久之后,2007年9月份,东莞德基电子的老板又悄无声息地离开东莞,公司位于东莞大朗镇的一批房地产、机器设备和部分存货则全部留在当地。
作为债权人代表的广东国欣律师事务所的李晓海律师告诉记者,当时债权人进入该厂的时候,有点像战后接收的情况,工厂所有的管理人员都不在,刚刚投资新建的厂房都留在当地,但是已经人去楼空。
据东莞市正量资产评估有限公司2007年12月份出具的评估报告,德基电子科技的资产包括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3600平米,四层。外表面是花岗岩装修,内为大理石铺贴;高级宿舍一栋,三层,宿舍外面涂有高级仿瓷涂料,房间内部则为红色原木地板。
厂房两幢,面积31000平米,外贴蓝色条纹砖,厂房内部地面上则涂有防静电涂层。当地人士告诉记者,有一幢厂房刚刚建成不久。
另有员工宿舍23000平米,六层。此外机器设备,包括全部的生产线和大量的存货、原料、半成品等。
评估书中写道,“该批资产外观完好,具有继续使用价值。”而员工则向接收方表示,老板的跑掉毫无征兆,此前一天,所有的生产经营都在正常运转。
实际上,记者得到的部分文件显示,截至德基电子台湾高管消失的前夜,该厂的很多上游厂商仍在向德基供货。
如果单单看厂方留下来的东西,任何人都想不到这是一个老板逃掉的厂子。作为接收方的律师李晓海告诉记者,从业十多年,还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事情,感觉很奇怪。
变局 东莞企业谋划外迁他地
据了解,东莞台商外迁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往越南。但是越南的问题是投资环境和中国有很多差距,会有一个长时间的拓荒期。另外一条路就是迁往内陆省份,包括广西、四川等地。
根据东莞外贸局提供给本报的资料显示,东莞有外商投资企业15000家,2007年到期注销和吊销企业909家,涉及外资金额10亿美元;搬迁企业40家,其中鞋类企业仅2家。同时东莞新增外商投资企业700多家。
资料显示,搬迁企业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这其中又以港资、台资企业为主,搬迁目的地以珠三角地区为主。
4月2日晚,四川电视台播出系列专题新闻《抓住发展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当日报道的企业正是从东莞搬迁到四川的一家台资电子厂,而该负责人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东莞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工资上涨并且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而四川有很多的富余劳动力。
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办公室副主任赖志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东莞市政府方面一定会一如既往地为外资企业做好服务工作。针对每一个企业所发生的任何问题均做好应对措施,有土地问题解决土地问题,有资金问题解决资金问题,有工人问题解决工人问题,一切是为企业发展谋福利。
至于确有发生的企业搬迁和倒闭问题,赖志宏表示根据了解,倒闭的企业很多是因为三角债务关系过于复杂,企业的资金流发生问题,所以倒闭了。而企业外迁问题,根据调查只有几十家。
而东莞台协的某位负责人则向记者透露,3月初,东莞市副市长江凌在针对台商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很长时间的演讲,很详细地披露了东莞政府针对台商的政策。
该负责人给记者提供的江凌的演讲资料显示,江凌当天坦然承认目前台商企业在东莞遇到一些困难。并称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台商会焦虑甚至茫然:到底是在东莞继续经营下去?还是把企业搬迁到别的地方?
江凌表示,有些台商企业已经准备离开东莞,但仍然对在此经营20多年所形成的产业关系、人际关系恋恋不舍,觉得放弃太可惜。
因此,江凌建议台商坚定信心,与政府一道努力,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全力推动台资企业在东莞的第二次创业。
一位曾在台协工作的台商告诉记者,面临问题的东莞台商外迁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往越南。但是越南的问题是投资环境和中国比有很大差距,会有一个长时间的拓荒期。另外,越南的熟练工人还少,水、电等基础设施还比较差,“类似于15年前的广东”,该台商称。
另外一条路就是迁往内陆省份,包括广西、四川等地。
出路 台商转做内销和加大品牌建设
据记者所获东莞市副市长江凌针对台商的讲话,东莞仍建议大部分台商企业,与其考虑把企业搬出去,不如考虑在东莞怎样实现积极的转型。
该台商告诉记者,留在东莞的企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企业利润逐年下滑。该台商原来是做灯具代工的,但是现在国外订单越来越少。
记者在东莞日报上查询破产清算企业名录,每天都有十余家公司登记公告破产。一个名为东莞市兆鑫商贸有限公司破产公告登记了企业负责人熊某的电话,熊某在电话中不耐烦地告诉记者,自己企业是以外贸订单存活的,可是半年来公司就是接不到订单,因此不得不破产清算。
熊某的陈述侧面证明了上文台商的说法。
上文的台商告诉记者,留在东莞的台资企业,规模大些的已经开始注意内销,注重打造品牌和销售网络,而有些中小台商已经挺不住,发生了一些卷款逃跑的现象。
但台商转内销和品牌塑造也需要时间和资金实力,该台商告诉记者,目前在东莞已经不准备扩大投资,维持原有规模不变,并且他已经着手准备去越南投资,但规模绝对不会太大,投资越南将以实验性为主。
而据记者所获的东莞市副市长江凌针对台商的讲话,东莞仍希望大部分台商企业,与其考虑把企业搬出去,不如考虑在东莞怎样实现积极的转型。
在江凌讲话中提及许多地方目前看来有许多成本比东莞低,比如土地、劳动力方面都有优势。
但江凌认为如果把产业配套关系、物流等方面成本综合考虑的话,东莞的投资优势更加优越。
另外江凌认为,即使到这些地区投资现在具有优势,若干年后在这些地区的企业,同样会遇到东莞现在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台资企业今天不面对企业的转型,若干年后,你依然要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不主动转型,企业就会像候鸟一样,没有固定归宿。所以与其转移不如转型。
东莞台升家具的财务经理林怡宏告诉记者,台升也在考虑,搬迁之后的问题。
“如果把企业搬到越南,可能十年后,越南的成本会抬升到今天的东莞水平,企业到时候仍然会感觉受不了,那个时候企业搬到哪里去?”林怡宏曾反问记者。
东莞市副市长在当日的演讲中还提出了几项惠及台商的措施:
一是拓展产品内销,增加附加值,三四月间,海关方面会出台一系列有利企业内销的政策,包括保税物流区的建立。
二是过去政府的科技基金不面对台资企业。今年,东莞市政府正在考虑将相关科技政策和每年10亿元的科技发展资金,面向台资企业,以推动这些企业的升级转型。
三是把所有与台商相关联的收费,进行全面清理,凡是不合理的收费将全部取消;合理的收费要进行规范,并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以减轻大家的负担。
内痛 陶瓷企业成本之痛
据记者掌握的情况,珠三角制造业成本飙升,佛山陶瓷业有两个解决途径,一是拼命压缩成本,主要途径是向内地建厂;另一途径是根据市场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做升级换代产品。
海棠陶瓷是建于2000年的一个中小规模的陶瓷企业,固定资产大概1个亿,年销售额3亿左右,总部设在佛山,是佛山陶瓷业的后起之秀。
海棠陶瓷总裁唐硕新告诉记者,最开始建厂后,海棠陶瓷主攻国内市场,可是难度超越了他们的想象。
彼时,国内大型陶瓷厂以规模取胜将成本摊薄,以雄厚资本挤压市场,新兴的海棠陶瓷根本没有活路。
“等于说,当时我们被他们打败了。”回忆那段时间,海棠陶瓷的唐硕新如是说。
但是,2003年,伴随中国加入WTO,给唐硕新带来调整市场定位的机会,海棠陶瓷也于同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最开始,海棠陶瓷主销土耳其,销售价格在4.5美元每平米。
但是这些年来的成本不断推高,土耳其渐渐有些承受不了海棠陶瓷的调价要求。
但国内陶瓷业的经营成本日益增长并不是任何人能够左右的。
3月29日,海棠陶瓷的总裁唐硕新和记者当面算起了这些年的成本上升状况。在唐硕新刚刚建厂时,燃料方面,柴油过去每吨2000-3000元,今年6000元/吨;煤,过去每吨600-700元/吨,现在是1200元/吨。
人民币也在这些年来不断升值,由8.20升到7.00。电力也开始紧缺,每年总有高峰限电,并且总在企业生产旺季的时候有用电危机,尤其是今年春节的那个冰灾,更是厉害,至今让唐硕新记忆犹新。
劳动力方面,2000年左右,在唐硕新印象里,600元/人/月可以雇到一个工人;2003年,工资升到800元/人/月,现在1500元/人/月,并且面临着招工难问题。
而佛山政府方面,则在不断提陶瓷业环保方面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力图打造佛山总部经济。唐硕新因此感觉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据唐硕新掌握的情况,目前的珠三角制造业成本飙升,佛山陶瓷业解决途径只有两个。一个是拼命压缩成本,主要途径是向内地建厂。另外一条途径是根据市场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做升级换代产品。
但是由于国内当前对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到位,很多大厂家都不会很快地推出更新换代的产品,主要还是利用这次机会做好产业布局,在内地和东南亚建厂,靠规模压缩成本。
现在的唐硕新也开始受到这种低成本的诱惑。“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拉我们过去投资,诱惑很多,简单来讲,如果去那个地方,很可能将成本倒推至八年前或者十年前的佛山。”唐硕新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还在考虑,在衡量哪个地方的诱惑更大。
外痛 外域垂涎佛山陶瓷业
佛山当前遇到的高成本阵痛,对于内地省份则是一个招商的天赐良机。江西高安市副调研员表示,佛山陶瓷正是高安力主承接的一个产业。
巧的是,记者在佛山当地采访时联系到一位到佛山招商的江西政府方面人士。对于佛山是一个阵痛,而对内地省份,佛山陶瓷业的转型则是一个招商的天赐良机。
徐结强是江西省高安市人民政府副调研员,递给记者的名片上还印着“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委员会书记”的字样。
按照徐结强自己的说法,他在佛山活动不仅仅是招商,能够促进高安市陶瓷产业发展的一切有益经验他都要吸收。
徐结强告诉记者,江西高安陶瓷1978年起步,佛山陶瓷业差不多也是同时起步的。1992年,高安陶瓷达到鼎盛期,但是一个产业发展到鼎盛期也是一个产业危险的前兆。
高安陶瓷企业体制上的矛盾和工艺革新上的问题至1995年爆发出来,当地倒闭了很多陶瓷厂。
“而高安市政府现在的想法就是快点把高安的陶瓷业做大,吸收先进的经营理念,而不仅仅局限于招商引资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上。”徐结强告诉记者。
而在招商优惠政策上,徐结强表示高安将会给到高安投资兴业的企业家以全方位的优惠。
“可以说,高安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徐结强自信地说。
按照徐的理解,企业的基本生存需求,高安各个方面足以提供企业生存的空间。
而由于招商政策的一贯性,更换地方领导人不会对投资企业发展造成损害;不类似于其他地方,高安民风朴实,发生劳资冲突的几率比较小。并且高安对引资非常重视,企业家会得到高安从上至下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尊重。
在其看来,珠三角地区正面临产业转型,而佛山陶瓷正是高安力主承接的一个产业,有机会使高安陶瓷实现跨越式发展,机会自是难得。
“陶都”产业转型的阵痛
佛山篇
作为珠三角经济的四大核心之一,佛山是全国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其地位无可取代。一直的数据显示佛山陶瓷占据着全国60%的市场,更有业者透露佛山有1500条陶瓷生产线,400多家陶瓷企业。佛山更是将“千年陶都”作为对外宣传的口号。
实际上,与东莞类似,佛山也面临着支柱产业内外交困的局面。
治痛 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吸引人才
专家认为,佛山市政府对于陶瓷业发展所设想的总部经济可能过于理想化,现定的转型之路未必可行。
正为广东省政府做广东经济发展规划的广东省社科院的丁力教授对珠三角经济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并对佛山做过深度了解。在他看来,佛山市政府对于陶瓷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可能过于理想化,现定的转型之路未必可行。
丁力告诉记者,广东全省的GDP规模在3万亿左右,广州和深圳规模在6000亿上下,佛山和东莞在3000亿上下。关键是,佛山的民营经济不但在规模上是名列前茅的,它还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摇篮,很多创新模式,很多名企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而佛山的制造业是珠三角的重中之重,陶瓷业更是佛山的支柱产业,这在产值和就业人数上面均有所体现。
据丁力最近一段时间的调研,佛山最近和珠三角面临同样的问题,企业劳动力工资上涨,土地成本、环保成本上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不旺。
而从去年年底开始,伴随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人民币升值、贸易政策调整等政策的影响,佛山这些加工出口贸易的成本快速上升。
而最近,国家又出台节能减排的措施,现在佛山市政府方面提出来,佛山要搞总部经济。即佛山的制造业要在外,即生产制造放在周边,而服务性的机构和总部以及研发机构等则放在佛山。与此同时,广东以外的其他省份给的诱惑又足够好,企业当然想到搬迁的问题。
“但是,据我了解,所说的佛山陶瓷业对外转移,很多都是在中西部省份和东南亚各地进行增量投资,佛山的厂子并没有关停。”丁力向记者强调。
丁力教授告诉记者,佛山做总部经济进行产业转型的想法有些想当然。
在丁力看来,首先,佛山的制造业研发能力本来就不强,都是加工出口,研发能力不强。
其次,搞总部经济,市场必须发达。但是佛山的市场销售都是放在外边,都已经搞了服务外包,很少还有自己的销售。
最后,在丁力看来,佛山旁边是广州,广州有省会优势、有人才优势、有产业聚集的优势,广州最有可能成为总部经济的基地。如果广州成为总部经济的基地,佛山定是争不过广州的。
此外,丁力还担心,佛山陶瓷业很不容易终于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一个良性运作的产业链,一旦把制造业转移出去,佛山将一无所剩。
“支柱产业形成很不容易,但是想扼杀掉这个产业却是举手之劳啊。”丁力语气有些严肃。
对于佛山目前的出路,丁力则建议当地政府鼓励企业走产业升级之路,做制度创新,吸引人才,只有三方面做好了,佛山陶瓷才可能渡过这次危机。
危机中的“珠三角”积蓄转型能量
■ 珠三角采访手记
2008年3月中下旬,珠三角企业的招工潮刚刚过去,然而几乎每个工厂的门口都以巨大红色条幅写明“本厂大量招工,福利好,待遇高”。很显然,过去的一个多月,珠三角用工缺口还在继续。
专家告诉记者,珠三角的四大区域经济支柱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其中,佛山、东莞两地是典型的珠三角加工贸易出口基地,两地原料来自进口,劳动力是内地打工者,产品则出口海外,其中佛山以陶瓷业为产业支柱,而东莞则行业庞杂,但是投资方以港资和台资居多。
若想摸清珠三角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摸清东莞、佛山两地方可窥豹一斑。
此后半月内,记者在珠三角各地穿梭,所获仍不过是珠三角全貌一斑,但透过这些具有代表性企业所反映的问题,你似乎已能够触摸到珠三角转型前夜的业已萌动的转型力量。
东莞台升家具,世界第二大家具企业,因为产品全部出口美国,而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销售不旺。反之,由于国内产业升级的压力,国家对家具出口政策已经调整,原来的高退税率已经降低;人民币升值已破“七”,还将升到哪里去,台升心里没底;人员工资在涨,工人在闹情绪,熟手也越来越难找。
台升的出路呢?如果将台升搬到越南,十年后越南成本上升,台升往哪里去?迁往西部省份呢?家具的物流成本太高,搬到广西将导致台升的物流成本增加三倍,搬迁内陆,台升也承受不了。
危机之下,有些承受不了压力的企业采取极端手法,老板扔下倾注十余年心血的企业卷款而走,厂房、设备、员工、存货以及苦心经营的商誉全部甩手而去,单留下种种疑惑和不解。
佛山也一样,产业支柱陶瓷业给佛山带来了滚滚财源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所有人都知道这种污染企业需要转型,然而怎么转是一个需要争论的问题。
把佛山的制造业外迁,佛山只成为一个服务业和设计业云集的总部经济是否可行?佛山陶瓷制造业迁走之后,佛山还剩什么?会否空心化?各方仍在争论。
乱局之下,自有人寻得发展的机遇,记者在珠三角采访的同时,数千公里之外的四川已经全省动员准备做好珠三角企业的大搬迁,而江西的一个政府官员也正在考虑引进佛山的先进陶瓷企业。
三十年前,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前沿在珠三角;三十年后,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萌动的转型力量似乎正在酝酿着。
· 我四家会员企业通过欧盟日用陶瓷反倾销新出口商复审 | |||
· 废瓷100%再利用 ,景德镇国内首创废瓷回收新工 | |||
· 告别营业税,拥抱增值税新时代 | |||
--------------------------------------------------- | |||
· 美国税改后,世界会怎样? | |||
· 港口反垄断降低进出口物流成本 | |||
· 出货注意!法美俄等多国海关有新规定, | |||
--------------------------------------------------- | |||
· “一带一路”专利保护的新思考 | |||
· 阿根廷发布对华陶瓷卫生洁具反倾销初裁 | |||
· 欧盟日用陶瓷反倾销案期中复审公告 | |||
---------------------------------------------------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即时资讯 |
本月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