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等企业用工短缺:长三角珠三角博弈

南方都市报  2007-03-22 9:43:53   
 

    春节刚过,又到找工时。尽管仍有大批外来工涌向珠三角,但数量已经在逐步减少,尤其是今年春节后,外来务工人员缺口明显在增大,广州、东莞等地一些工厂出现了招不到工人无法开工的情况。相反,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外来务工者却在逐步增加(3月20日《信息时报》)。去年广东省的外来务工者流失率超过70%,其中来自长三角的竞争为最主要的原因。

  目前,珠三角用工短缺的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这些行业是依托多年来的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而长三角的制造业一开始就跨越了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模式,引来外资在本地孵化,形成了高层次的配套经济模式,带来这一地区的巨量产业规模。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长三角对外来务工者的吸引力也大于珠三角。
  长三角的快速发展以及其薪酬水平的提高,促使外来务工者有了更多选择,不少人投身到长三角的工厂。有一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打过工的外来务工者说,上海给我们的底薪是810元/月,而深圳只有690元/月,上海一般还包吃住,深圳则只包住不包吃。我们在外面打工自然要算账,一天吃饭少说也要4元钱,一个月就是120元,即便工资都是1200元/月,我们自然会去上海包吃住的企业打工。

  2006年,中山大学作的《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农民工比较研究调查报告》显示,珠三角农民工工资低过长三角、工作时间长过长三角、权益受侵害比率高过长三角。如珠三角的企业每天平均工作时间较长(9.86小时),长三角较短(9.01小时);长三角的月平均工资高出珠三角265.66元。

  用工短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对劳动力资源的“明争暗抢”,不仅直接推动用工环境的改善、务工人员权益的保护,而且会改善企业、社会乃至政府对外来务工者的态度与管理。近两年来,长三角一些地方政府尝试为外来务工者建立最低工资、医疗和养老保险、子女就学等制度保障,如上海已有200万外来务工者参加“外来人员综合保险”,江苏分批推行外来务工者参加“五险”,无锡市90%以上的外来务工者子女进入公办学校。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