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玩具等六千多家工厂或关门

星岛环球网  2008-02-27 9:41:54   
   过去二十年来是全球低阶产品制造厂的落脚处,中国南部沿岸地区的珠三角现有数千家工厂正计划自当地撤出。香港工业联盟副总裁Stanley Lau预估,香港人设在珠三角的工厂总数约有六万到七万家,今年将有10%的工厂关门,可能是二十年来关门家数最多的一次。
 
  制造成本上升,加上政府政策紧缩,使得当地和包括中国其它地区的亚洲制造中心相比,竞争力已大不如前。中国拟定新的劳动法,调高外国投资当地公司的税赋,并制定更严苛的环境法令,加以人民币走强,导致生产玩具、衣物以及家具等制造商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
 
  据报道,UBS(瑞银)的经济学家Jonathan Anderson在25日发布的简讯中指出,“今年将是位在中国的制造商获利终于将受到冲击的一年。”
 
  有些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将经营转往他处,有些人转往内地,有些公司则搬到中国以外地区。过去一年,有超过一千家皮鞋工厂及其相关供货商关闭位在广东的工厂,广东位居珠三角的核心位置,全中国约有1/3的出口出自当地。亚洲鞋业协会的秘书长LiPeng表示,那一千多家关门的工厂大约占了广东省鞋业制造商总数的10%。

  根据中国《国际商报》的调查,在广东关厂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每家平均投资额不到三百万美元。位在香港的运动鞋供货商Net69,其总裁Douglas Sheridan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不利于制造商的消息一次冒出。”最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贸易展中,每个人都在谈论他们在中国南部的合作伙伴是谁,还有这些伙伴是否仍然幸存。Sheridan正计划在越南与人合资,同时在搜寻中国以外的其它地区。

  《华尔街日报》指出,“对低价制造商形成打击的这种转变可能持续一段长时间。”这种转变形成的部分原因,是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善过去几十年来快速成长所带来的经济失衡,例如工作环境不佳以及污染。国际油价以及其它商品的价格上扬则让情势恶化,人民币走强亦然。人民币去年兑美元升值将近7%,使得中国制产品对美国买家变得更贵。

  中国轻型制造业的转变引发全球涟漪效应。工厂经营者已经在寻找广东和珠三角以外的地区,因为上述地区的生活费以及薪资都已经上涨。现在他们都在寻找中国的内陆省份,这些地区的成本低廉,厂商还能享受到有意吸引企业投资当地的地方政府所提供的投资优惠。

  部分工厂则将焦点转向其它薪资水平较低的贫穷国家。这意味诸如越南以及孟加拉国等国家将成为厂商新投资及装配线生产中心。例如沃尔玛等大型买家的供应链可能因此变得更长,以及更加复杂。

  此一转变亦使得投资中国其它沿岸地区的厂商受到波及。过去二十年投资热钱从香港和台湾不断涌入,使得珠三角成为制造商聚集的重点地区。当地贡献了中国2006年经济成长8%。

  有些公司针对搬厂已经部署了一段时间。电子制造商鸿海近几年来自其长期以来的基地-广东快速向中国其它省份扩张。去年8月鸿海以及苹果表示他们正计划将投资越南的金额提高5倍至50亿美元。不过分析师仍旧预估,鸿海今年的成本势必增加。

  VFCorp.外包部门总经理TomNelson表示,“中国成本上升,将导致在中国制造的企业未来在生存以及竞争上变得困难。”不过他认为中国仍有优势,他表示,在中国制造的产品,通常需要20到25天便可送货交到美国零售商的手中,如果是在越南以及孟加拉国制造,则需要30到45天不等。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不良信息举报:0595-22686788][给福建轻工商会提意见][网站地图]。

-----------------------------------------------------
-----------------------------------------------------